垂柳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石代莲丨镇原的秋 [复制链接]

1#
<

镇原的秋

石代莲

已在镇原生活了整整十三年。十三年,对于一个女人,在其青春的华年里注定难忘而深刻。在这十三年数不尽的日日夜夜里,当我一步一步虔诚地丈量脚下的这片土地、一帧一帧热切地注目流变中的岁岁年年,蓦然惊觉:那些似锦的繁春、若火的盛夏乃至如玉的寒冬,看似热热闹闹、风风光光、浩浩荡荡,其实都比不过一个清秋更能体现出镇原这座小城的深邃与通透、宽广和逸远。镇原的秋,就像是一道星光,指引着我慢慢地走近、发现和爱上这座小城。

——题记

天色将晚,秋意渐浓。绵延起伏的田野上,徐徐升腾起的一缕缕袅袅的雾霭,开始在葱茏的山川间氤氲。淅淅沥沥的秋雨中,瘦小的茹河、高大的垂柳、错落的村庄以及逶迤的山麓连同山腰穿行的车辆,仿佛都领受了上苍慈爱的恩宠,在进行着一场盛大的牛奶浴。飘游着的白雾若有若无,掩映着灯火阑珊的小城,看上去绰绰约约、如梦似幻。偶有凉风袭过,细雨斜扬,飞舞的雨丝犹如飘逸的音符,在万物的岑寂中荡漾开去,柔曼而悠长。河畔的树木还泛着盛夏的浓绿,但透过湿漉漉的枝干、叶脉,能感受到一种源于大地深处的清冷,正如流水一般,缓缓地涤濯季节里翻滚的喧嚣与浮躁,让此刻的镇原小城,又一次以饱满而明澈的姿态,在不经意间归于了轮回中恬静的清秋——初秋雨润的镇原,恰似一首低回而清婉的夜曲,撩拨着每一位旅人无寄的心绪。

倘若是晴天,那秋夜就别有一番况味。会有一弯橙黄的月牙儿,俏皮地斜挂在星辰寥落的天宇,如儿时娘亲立在路口唤我回家时手中高擎着的那盏马灯。月色昏黄,温柔地映在万物上,蒙蒙中透着一股暖意。天地有大爱,却难得有心人去发觉和明悟。人,其实有时候愚笨地很,甚至都比不得一棵树睿智、一株草灵透。就如此时此刻,面对浩瀚的天空、亘古的月色,你能听得懂万物的低吟么?你能看得清生命的脉络么?还有,还有潜夫山上那俯瞰小城千年的苍柏,茹河滩中枯了又发、灭了再生的草株,佛窟脚下丰盈肥沃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庄稼、牛羊,她们的淡泊与明净,温柔和慈悲,你都一一领悟了么?……这座小城,总让你在不经意地参悟中自觉愧疚和羞赧——一弯月牙下恬睡的小城,何以让一介布衣挥斥方遒、彪炳史册,让一条小河奔流不息、润养千年,让一方生民崇耕尚学、敦厚儒雅?

就趁着这亿万年如斯的月光,去看一看吧,穿过迷离的都市霓虹,穿过惆怅的堤岸拂柳,让内心蜉蝣天地的惶惑、须臾浮华的迷惘,都在这月辉下,消融、凝结成一枚透亮的琥珀。去遗世独立的潜夫亭、去纷繁落尽的松树林、去风蚀残缺的石崆寺,听呼啸的秋风从高高的玉米杆儿间荡漾而去,穿过沉甸甸的高粱、清香的果树、蓬勃的紫苏和已被收割的空旷的土地,在遥远的角落,激起几声高低错落、清脆悠长的回响;听木鱼的吟唱从安静灿然的落叶中升腾而上,透过孤独的树梢、游弋的云朵、流浪的星辰和一无所有的天空,在庄严的佛殿里,化作一字一句言简意奥、普度众生的经文……符故里、翰墨镇原,历经沧桑依旧隽永秀美,犹如浮印在历史长河上的一纸丹青,在秋夜的月辉中波光灵动、清远质朴。

如果说镇原的秋夜如诗如禅、令人沉迷,那么镇原的秋日,就是如歌如画、烟火十足了。不信你瞧,不大的一座小县城,被草木葳蕤的群山宠溺地环抱着。广场上、植物园到处是五彩斑斓的花草树木,蓝白相间的共享单车在鳞次栉比的楼宇间欢快地穿梭,各式的汽车在宽敞的大街上川流不息。工业园区机器轰鸣、热火朝天,酒肆茶馆宾客盈门、人声鼎沸,大街小巷人山人海、摩肩接踵……各种颜色、声音、图像,就像是一条条悦耳的五线谱,律动着这座活色生香的小城。也正是这股蒸腾着的、涡旋着的、浓烈的生活气息,以其无形的魔力,召唤和吸引着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和目标快步地前行。

而秋天的风景,其实在远离县城的乡野、田间。此时此刻,汗流浃背却满面笑容的乡亲们正挥舞着镰刀、开动了机器,“嚓——嚓”地收割着金黄的玉米、火红的高粱和饱满的糜谷。山峁沟梁间,万寿菊、紫苏子随风摇曳,红富士、皇冠梨芬芳诱人。徐徐和风中,遍地的青椒、紫茄、西红柿以及鲜红的花椒、圆滚滚的西瓜和混合泥土气息的中药材,让整个秋天的空气里,都飘逸着盈盈的草木清香。萝卜、土豆尚未开挖,悠闲地躺在湿土下酣眠,小麦、油料刚刚入土生根,便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,在广袤的大地上东张西望,生怕错过这丰饶而富美的季节……镇原是农耕大县,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,自然条件十分艰苦,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。可以说,这片土地上的乡亲,从盘算一日三餐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从尘土漫天、泥泞步行的山道到洁净宽阔、笔直油亮的公路,这些年来的打拼非常不易。尽管耕作仍以传统作物为主,但这片土地,早已在沧桑巨变中塑造了他们难能可贵的秉性与品质。在这里,他们生儿育女、休养生息,耕种收割、扬鞭奋进,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,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奇迹。我常常诧异乡亲们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珍爱、崇拜和信仰,似乎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山川塬的宽广、慈悲和厚实。也许,真正的智者在乡野吧,不然为何达官显贵却常闻叹息,布衣陋巷竟总有欢歌?而这里的乡亲,可不单单是些“劳力”者,无论村夫野老、妇人孺子,镇原人人崇文重教、户户描字作画。如果有空去村里转转,你就会发现家家门楣上都庄重地题写着“耕读传家”“厚德传家”“贵在自立”等等类似家训的字样。即使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,他们也不肯让门匾沾染上“招财纳福”之类的俗气。这片土地养育的生民,骨子里就有着浑然天成的恭俭敦厚与柔润儒雅,颇有些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”的古风。

镇原人不但精于耕作、擅长书画,还格外地讲究饮食礼仪。比如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原老席,就能说明一二。姑且容我恣意的畅想一下吧:几千年前,也是这样的秋天,当勤苦的乡民完成一年的躬耕收获后,总想着和远道而来的贵客、亲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与满足,于是,凑几斤猪肉、切半只土鸡、磨几碗土豆粉、攒几颗土鸡蛋……尽管食材有限、调料单一,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待客的热忱与周到。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加工,参之以讲究的主客座次、严格的上菜顺序、规矩的筷箸起落,原本一桌家常的荤素菜肴,就显得格外地隆重和体面。时至今日,镇原老席早已从寻常百姓家传入谢堂前,成为镇原乃至庆阳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。但这种化简为繁、尊崇有加的规矩里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浸润与传承,让僻居山野、憨拙迂直的乡民,选择以这样一种庄重而繁复的仪式感来礼拜大地的恩赐、铭谢艰辛的劳动?

雨密雾重,镇原的秋意愈发地浓了。正如秋天只是四季的一个片段,在漫漫的生命长河里,十三年也不过是仓促一瞬,何况我还天性愚钝,对于镇原的解读,实在是贫乏苍白。如果时光愿意垂青,我希望余生仍在这里,让我能够有机会去成长、去探索,去觉悟,比如:能发现青山那头、长亭两端,昭示的厚重意蕴和文化密码;可觅得丝路古道、烽火长城,封藏的历史风云与生命奥义。一如这秋正将镇原徐徐晕染成一幅壮美的国画一样,我深信,终有一天,所有潜心地追寻与执着地创造,必将汇聚成一种力量,可以帮我们开启那扇厚重的大门,让小城重现璀璨的光华与别样的风彩!

原标题:《石代莲丨镇原的秋》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