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柳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手种堂前垂柳,别来几度春风,欧阳修的 [复制链接]

1#

本文由作者诗词意境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《朝中措·平山堂》(北宋)欧阳修平山栏槛倚晴空,山色有无中。  手种堂前垂柳,别来几度春风。  文章太守,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。  行乐直须年少,尊前看取衰翁。

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是北宋开创一代文章新风气的文坛。他自幼丧父,生活贫困,母亲郑氏亲自教他读书认字,仁宗天圣八年(公元年)进士及第,任西京留守推官。不过敢于言事的耿介性格让他的仕宦之路崎岖坎坷,曾数次被贬,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至滁州。不过晚年的欧阳修则生活平稳,官至参知政事,病逝之后谥号“文忠”。

作为一代文坛,欧阳修的诗文词赋俱佳,其作品自成一家。欧阳修曾主导北宋诗文革新,提出“诗穷而后工”的理论,开创文赋这一文体,继承了韩孟以来以文为诗的传统,却又避免了诗歌艰涩枯燥的弊端,可以说其诗文创作取得重要成就。与当时大部分文人一样,在欧阳修看来,词的创作只不过是“以其余力游戏”而已。“唐诗宋词”,看似宋人对词更为青睐,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。宋人对诗、词的态度是不同的:诗文往往用于表现严肃的社会和政治主题,词则多用来书写个人生活和私人情绪。尤其在宋代初期,这样的现象尤为明显。事实上,词用来表示社会和政治的主题,是在柳永、苏轼等人对词境进行拓宽之后,才逐渐有了宏大主题的词作。

虽然欧阳修的诗文成就远远高于其词作,而且他对于诗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,但这并不能否认欧阳修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,他所创作的词,有很大一部分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。不过,由于他写词的目的不是治国安邦也不是宣扬抱负,因此他的词大多语言淡雅,不少是俚俗艳词,最为人所知的当属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,当然他也写过一些表现自己性格的词作,《朝中措·平山堂》便是这样一首词。

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,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,修建了一座“平山堂”,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。堂建在高岗上,由于堂的地势高,坐在堂中,南望江南远山,正与堂的栏杆相平,故名“平山堂”。每当盛夏,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,饮酒赏景作诗。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,他的朋友刘敝也被任命为扬州太守。欧阳修给他饯行,在告别的宴会上,作了这首《朝中措》相送。

“平山栏槛倚晴空,山色有无中。”平山堂外的栏杆,映衬着远处的万里晴空,堂外的群山绵延隐约,时隐时现。在词的发端之句,欧阳修便描绘了一幅壮丽辽远的群山之景。这样磅礴的气势便为后文的铺陈奠定了豪迈的情感基础。在赠别之作中,通过描写赠别之景来抒感的手法,是十分常见的,往往什么样的离别之境蕴含着什么样的离别之情。这句词辽阔但不苍凉,这样的景色之中所含之情引领全词,正是欧阳修所想要表现的。

“手种堂前垂柳,别来几度春风。”杨柳本是无情之物,但中国传统诗词里,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。更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亲手种的。这一句词,将离别之景具体化了,从上一句的辽阔隐约到了堂前清晰可见的杨柳,尤其是“手种”一词,更能表现出内心情感,从景物的描写转化到了情感的叙述之中。可贵的是,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,但婉而不柔,深而能畅。“几度春风”四字,虽写出世间流逝的愁苦,但却流露着清新之气,给人以欣欣向荣、格调轩昂的感觉。

“文章太守,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。”这句词中,文章太守,当是指所送别的刘敝,而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,则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送别之时的万丈豪情。古人送别,或有临别恸哭、依依不舍者,或有赠诗言志、寄托祝愿者,也有感慨光阴,渴求再会者,情感也有苍凉和深幽之别,不乏凄凄婉婉之作,但在欧阳修的笔下,离别竟可以以这样的豪迈气概而呈现,不可谓不豪迈。

“行乐直须年少,尊前看取衰翁。”在这一句中,及时行乐的豁达思想清晰可见。人生易逝,光阴难再,生活之中总是充满着离别苦恨,于是在面对别离之时,更不应该凄凄感伤,在生命之中也不能须臾度日,应当把握当前。饯别之作写到最后,非但不使人愁闷,而且写出了一丝苍凉却又豪放之感,这应当是欧阳修由内而外的情感抒发。

欧阳修的一生命运坎坷,历经宦海沉浮,饱尝人间沧桑与世态人情,在他的词中,已经突破了那个时代之中词所具有的那种闺怨之气。在对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旷达的性格之中,欧阳修把离别和人生写得并不凄凉,也不哀叹,而是在感慨之中,透着疏放与解脱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是作者诗词意境原创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