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://www.wangbawang.com/m/古人离别之际,常以折柳枝相赠,这一风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。柳枝成为了人们表达相思之情的象征,寓意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。
01
?习俗的起源和象征
“折柳”一词蕴含着“惜别怀远”的深情厚意。在古代中国,每当亲朋好友分离之际,送行者常常会折下一支柳条赠予远行者,以表达深深的眷恋与不舍。这一习俗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的《小雅·采薇》。诗中描述了离别时的春光明媚与归来时的白雪皑皑,巧妙地借助杨柳来烘托离别的伤感。此后,许多乐府民歌中也纷纷以杨柳为象征,表达离别的情感。
北朝乐府的《折杨柳枝》便是其中的一例,歌词中描述了上马时不捉鞭,反而折下杨柳枝的场景,下马后吹奏横笛,愁绪满怀。柳树,这个古时的“小杨”或“杨柳”,因其与“留”谐音,常被用来表达挽留之意。离别时赠柳,便是对难分难舍、恋恋不舍心情的诠释。亲人们依依惜别,那份深情厚意如同随风飘荡的柳枝般绵延不绝。
此外,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这句俗语也表达了人们对远行亲人的美好祝愿。送别时折柳,寓意着祝愿远行的亲人或朋友能够如同柳树一样,生命力旺盛,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遇而安。折下的柳枝,仿佛亲人的陪伴在旁,给予远行者无尽的安慰与力量。
?折柳在文人诗词中的表现
李白曾描绘“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”的场景,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风俗。在古代长安的灞桥长堤上,柳树成荫,每一步都仿佛置身于柳的世界。这里不仅是长安的东大门,更是众多离别之人选择的告别之地。人们在此折下柳枝,以此表达对亲人的眷恋与不舍。
据传,在微风的吹拂下,岸边的杨柳更显得柔美动人,仿佛是在为离别的人们拭去泪水。因此,人们纷纷折下柳枝赠予离别之人,寓意着希望他们能如柳枝般随遇而安,并以此寄托对亲人的无尽思念。
这一风俗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。他们通过描绘折柳惜别的场景,使得送别的感怀更加缥缈深远。无论是白居易的“为近都门多送别,长条折尽减春风”,还是鱼玄机的“朝朝送别泣花钿,折尽春风杨柳烟”,都深刻表达了折柳惜别的深情厚意。
此外,李白在《春夜洛城闻笛》中更是将折柳与故乡之情紧密相连,使得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。无论是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”,还是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”,都充分展现了折柳意象在文人心中的重要地位。
02
?北朝乐府与李白的描绘
在古代,每当“折柳”送别之际,人们常会吹奏笛子,甚至放声歌唱。因此,在古诗中,折柳与吹笛往往紧密相连,共同表达着依依不舍的深情。与这一情境相关的三首乐曲,更是将这种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。
一、北朝乐府《鼓角横吹曲》中的《折杨柳枝》
这首乐府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:上马时,并未急着去抓缰绳,而是反手折下了一枝杨柳;下马后,吹起横笛,那悠扬的笛声,竟让远行的旅人愁肠百结。而李白的《塞下曲》中,“笛中闻折柳,春色未曾看”,更是让人仿佛听到了那首《折杨柳枝》的曲调,感受到了那浓浓的离愁。
?唐朝的送别曲《渭城曲》与《杨柳枝词》
二、唐朝的《渭城曲》,亦称《阳关三叠》
原本,这并非一首歌曲,而是维所著的《送阮二使安西》诗篇。诗中描绘了渭城朝雨洗涤轻尘、客舍旁柳色青青的景象,以及劝君再饮一杯酒、西出阳关后便无故人的深情。后来,乐人将其谱入乐府,演绎成送别曲,并反复吟唱末句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因而得名《阳关三叠》。在唐朝时期,此曲广受欢颂,成为流行的送别之音。
三、唐朝的《杨柳枝词》
《杨柳枝词》是唐代教坊中的一种曲名,众多诗人常以此为题,借柳抒发离别之情。例如,刘禹锡便创作了九首《杨柳枝词》,其中一首描绘了春风吹动酒旗、行人挥袖道别的场景,长安陌上的树木虽多,却唯有垂柳最能寄托离别的情感。